WOMEN LEADING CHANGE

文章分享

20210727

好人家萬花筒|居家工作,家務是誰的工作?

疫情期間,人們回到了家中,居家防疫拉近家人間的距離,最大的考驗從不能出門,變成如何重新調適家人間的關係與需要被正視的家務分工。

 

# 疫情之下全球性別平等大倒退

聯合國婦女署2020年的全球數據指出,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女性正承擔更多家務和家庭責任。在這場疫情蔓延之前,全世界每天有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其中女性大約承擔四分之三(即男性的三倍)。而疫情之下,隨著學校關閉、外出受到限制,女性在家的無償工作持續增加;男性的工作時數則不受影響、或是改為在家工作,但家事卻幾乎仍由女性包辦。


在台灣家務分工也有相同的狀況;根據行政院今年3月公布的《性別圖像》指出,15歲以上有配偶/同居人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的時間為4.41小時,而她的配偶/同居人平均每日無酬照顧的時間,卻只有1.48小時。由此可看出,台灣有配偶女性的無償照顧時間,幾乎是男性3倍左右,且主要分配給家事和照顧小孩。

 


#男性的資格感與女性的天職

康乃爾大學的副教授凱特・曼恩在她的新作《厭女的資格》中提到「資格感」一詞,「有些男性認為做家事是女性『應該』要做的工作,如果女性沒做好,便是對男性或家庭的『虧欠』;另一方面,如果男性幫忙做家事,便是對女性的『施惠』。」


曼恩也陳述一些家事勞動上的性別差異。例如:當一對都有全職工作的伴侶成為新手爸媽後,男性在家中的工作量大約增加10小時,與此同時,女性的工作量則增加了約20小時。母親不但必須承擔比父親加倍的工作量,而且父親們在這些承擔的新工作裡,有許多是與孩子互動這類「相對有趣」的任務──例如陪嬰兒玩。


看到這裡,管家開始思考 #家事包含了哪些工作呢?那些「相對不有趣」的任務又帶來什麼壓力?

 


# 看不見的不代表不存在

除了「看得到」的家事勞動(煮飯、洗衣等),「看不見」的情緒勞動通常是隱形、甚至難以清楚表述的工作,例如「知道家人哪樣東西放在哪裡、誰需要什麼物品、日常購物清單、全家大小的行事曆等等」。這些隱形的情緒勞動,雖然瑣碎又不經意,可是一件一件小事堆疊加總,就會變成生活中的大事。「不是因為我想這麼做,而是因為我知道沒有其他人會做」這兩句話,道盡了女性在家庭裡承受情緒勞動的無奈與無助。

 


#射手管家有話要說

文中所提的男性與女性,或許會讓人不自覺聯想到爸爸和媽媽,但其實家務分工無關乎性別與年齡,是同一個屋簷下每個人共同的責任。

居家防疫守護臺灣和健康的同時,也別忘了時常對辛苦的家人們說聲:「謝謝」喔!

 

 

資料來源:

報導者|疫情下的家事勞動與女性蒼白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做5年家事值多少錢?

報導者|《厭女的資格》:育兒、打掃是她的責任?男性為何理所當然享受女性的家務勞動?

Youtube (Jackz)|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