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 LEADING CHANGE

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論壇

20170207

第二屆論壇媒體報導

專家:現代人獨立卻寂寞,需再教育  

  日前發生的台大畢業生情殺案引起社會譁然,新北市家庭暴力服務組主任劉昭君表示,台灣社會教導孩子要獨立自主,但又無法排解內心寂寞和情感像依附的渴望,因此面對可能可以依附的關係,就會迅速、熱情投入,但當對方的回應不如預期,就可能無法接受出現極端行為,甚至釀成殺機。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舉辦第二屆「親密關係多元處遇國際論壇」,各國的女青年代表談論婦女受暴狀況,並提出解決建議。

  劉昭君說,一見鍾情僅出現在偶像劇裡,現實生活無法拷貝偶像劇中的快速進展。現代人一方面講求獨立自主,人和人更疏離、更競爭,另一方面內心又希望有依存關係來排解寂寞,因此會快速投入情感關係中。

【2014/09/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新聞連結: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961287.shtml

重新省思「關係教育」重要性

  「我們都期待親密關係的美好,這幾天看見這樣的事發生(張彥文情殺案),這不是偶發事件,以我的經驗來看,恐怕這樣的案例在短期內會越來越多。」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
  「親密關係暴力」真的並非偶發,而是存在社會中的一大隱憂,為回應現今世代關係教育的需要,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於9月25、26日舉辦第二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此次特別邀請到香港、日本、印度、巴勒斯坦、肯亞、烏干達…等世界各國女青年會代表,集合2百多位國內家暴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期望以家庭為中心,結合本土經驗與國際視野,為台灣的關係教育找到「出路」。
「家」中的恐怖情人 「冰山」是存在的
  如果是交往中的男女碰上「恐怖情人」,基於未婚,還較容易談分手,但若是發生在「家庭」中間呢?要分開談何容易? 王浩威舉例,1993年發生的鄧如雯殺夫案,引起社會很大的震驚,這位「加害者」,是極嚴重的長期家暴「受害者」,但因為求助無門,以致犯下殺夫案,而且「她殺了人,反而說覺得自己自由了。」此案件引起草根、學術界從漠視,轉而開始呼籲「家庭暴力」的問題。1995年起,時任法官的高鳳仙(基督徒)提出草案,成為家暴法通過的主要推手,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行家暴法的國家。 
  事實上,「家庭暴力的防治運動,我們已經走了21年(自1993年算起)。」過程中也發現「受害人的輔導都來不及了,怎麼做加害人?」王浩威提出,「如果要實行家暴法,事實上需要做許多的配套措施,包含社會結構的考量。」 因此重點更當省思,整個社會是否有夠好的「環境」與「秩序」,讓這些危險壞男人不再做恐怖情人,否則只是將其貼上標籤。「浮上檯面的恐怖情人只是冰山一角,雖然一角被懲罰了,但冰山還是存在的。」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提出的資料指出,全國家暴中心統計,從2008~2014年至今,台灣家暴案件以結婚、離婚、同居到親子與老人服務等各種關係中,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5千位受暴人口,家暴案件每年攀升10%,顯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容易被忽略、且隱藏在周遭的社會問題。 
  這項社會問題,教會也不應忽視!
  近期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的啟示 重新省思「關係教育」重要性
  近期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讓不少人不禁問,台灣社會生病了嗎?但,這些案例,也再一次促使大家省思,我們到底忽略了甚麼?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楊蓓指出,家暴法設立以來,只能針對受暴者與施暴者分別進行輔導,卻忽略「關係重建」的重要,包括夫妻需要在日常生活互動與家庭背景中,尋找關係的破口;此觀點也點出了台灣社會在教育中失落的一環-「關係教育」。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2014發布的統計資料,在美國約有9%的高中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間曾遭到男或女朋友的肢體暴力,更有將近25%的青少年曾經遭到約會對象的肢體或是情緒虐待。
  為有效防治青少年約會暴力,美國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學校,已透過深入校園來教導青少年認識約會暴力的樣態、察覺暴力特徵,以及培養對親密關係的正向處理態度等,為青少年提供相關情感教育,這些行動和策略,都是國內發展青年族群親密暴力防治工作的重要參考。 王浩威曾經有輔導家暴夫妻失敗的案例,如今的他再回想起來,認為當時自己應更多思考,很多人還是期待「相互依賴的關係」,「我應該不是一直跟他(施暴者)討論說你要怎麼控制暴力,而是要跟他談論說,現在『家發生了危機』,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處理,讓他感覺這個家還是存在的。」
  有許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換個角度來說,其實婚姻應該是「自我」的墳墓,如果雙方都願意放下一點自我,親密關係路上必有更多的甜蜜與盼望。

親密關係暴力 王浩威:查家庭脈絡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臺北報導】
  「親密關係的暴力諮商輔導問題,需重新反思雙方的『家庭脈絡』,才能破除暴力根源。」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25日說,自家暴法設立10多年來,只能受暴者與施暴者分別進行輔導,卻忽略「關係重建」的重要,需在日常生活互動與家庭背景中,尋找關係的破口。 

  近來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從捷運殺人、富2代殺警到台大生情殺等,已顯示當今社會與行為教育,缺乏親密關係中應有的「責任」與「價值觀」。25日上午,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舉辦「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特別邀請日本、印度、烏幹達等世界各國女青年會代表,與200多位國內家暴防治專家學者分享交流。 

  「在各種關係的暴力問題中,除看到權力控制的力量,與誰強誰弱的因素外,更多時候人們都忽略了『界線』的問題。」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長鄭惠玲表示,男、女交往到進入婚姻,是不同家庭個體的結合,並非單一個人的結合,因此,男女交往時的磨合,必有衝突,而有暴力行為也需回到彼此的家庭生活背景與相處模式進行觀察,但過程因需耗費成本與耐心,常受到忽略。 

  根據全國家暴中心統計顯示,從民國97年至103年至今,台灣家暴案件以結婚、離婚、同居到親子與老人服務等各種關係中,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5千人受暴人口。 

  王浩威表示,自1993年爆發鄧如雯殺夫案,催生家暴法後,2007年更擴大保護令的聲請對象,但社政體系在人力、經費的編制上投入不足,無法發揮反家暴的成效,再加上少數加害人願意接受輔導,被害人與加害人的輔導者也常常面臨個案輔導上的認知衝突,顯見法律制度針對近來社會不斷發生的暴力問題,仍有努力空間。 

  「應將醫療化的心理病症,還原到生活世界的置身所在,重新找到受害者與加害者的生活秩序。」王浩威表示,台灣社工缺乏人力與醫療資源,輔導親密關係的暴力問題,必須要擁有在地化的思維,設身處地在每一個家庭中重新思考暴力的根源與生命破口。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 
2014.09.25 08:45 pm

新聞連結: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925-dKt5

親密關係暴力層出不窮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近期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讓人不禁感嘆,台灣社會生病了嗎?
  不管是媽寶、靠爸、啃老族,到令人哀傷不解的捷運殺人事件,與震撼全國的富二代殺警案,直至近日的台大生情殺案,這些令人痛心的家庭悲劇,一再顯示現今社會與人為發展歷程當中,有著無法面對該有的「責任」與「關係」,這樣的社會問題慢慢腐蝕人類心靈及社會基層,進而演化成激烈、極端的重大社會案件。
 
  由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所舉辦的第2屆「親密關係暴力多元處遇國際論壇」,今、明兩天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新館舉辦,從婚姻暴力第一線,關心台灣的「關係教育」,並且關注台灣社會結構下,親密關係的現況與未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全國家暴中心統計,從民國97年至103年至今,台灣家暴案件以結婚、離婚、同居到親子與老人服務等各種關係中,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5千人受暴人口,台灣家暴案件每年以10%的數據逐年攀升,這是一個容易被忽略,卻隱藏在我們周遭的社會問題。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鄭惠玲指出,這次國際論壇邀請到香港、日本、印度、巴勒斯坦、肯亞、烏干達等世界各國女青年會代表,與兩百多位國內家暴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交流、分享。期望以家庭為中心,結合本土經驗與國際視野,找到台灣「關係教育」的出路。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認為,社政體系在人力、經費的編制上投入不足,無法發揮反家暴的成效,被害人與加害人的輔導者也常常面臨個案輔導上的認知衝突,顯見法律制度針對近來社會不斷發生的暴力問題,仍有努力空間。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楊蓓說,《家暴法》設立10多年來,只能受暴者與施暴者分別進行輔導,卻忽略「關係重建」的重要,需在日常生活互動與家庭背景中,尋找關係的破口。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在親密關係服務的實務領域上具有極多資源,並有國際脈絡,這次論壇能將參與國家的經驗引入國內討論,是很好的分享交流互動。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自2011年開始承接政府單位委派之家庭暴力相關保護服務方案,2012年舉辦首屆論壇,內容旨在討論對於家庭暴力事件處遇多元的可能性;第二屆論壇,除進行更深入的在地探討,也希望納入國際經驗,讓我們的視野兼具深度及廣度,亦使國外經驗與本土經驗能夠有適切交流,進而建構更符合現今時代潮流、期望透過論壇舉辦鼓勵實務工作者呈現出日漸多元豐富的親密關係處遇模式。
 
新聞連結:https://goo.gl/mdzBfW